健身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发展趋势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以及全球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的劳务、物质和信息服务及其它相关产品的体育经济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扩大就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获取巨额出口的重要第三产业。
进入 21 世纪,体育产业被广泛誉为“最具活力和前景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基于体育产业在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国民体质、扩大文化影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世界各国均把体育产业当作新世纪经济战中的重要战略。相对于农业、工业等传统行业而言,全球体育行业产业化时间尚短,但体育行业整体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十几年商业化的快速发展,美国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3%。
然而,我国的健身行业现阶段处于“朝阳产业”,健身行业 2000 年才正式在国内起步,历时 10 余年,2015 年全国规模以上健身俱乐部发展到 4425 家,健身人群近 664 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数字确实微乎其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闲暇时间的增多,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体育健身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健身娱乐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场所、专项休闲运动俱乐部、有氧运动健身中心等,使得体育健身服务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特别是,国务院 2014年 10 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行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则指出,“到 2020 年,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将超过 2.5%”。2016 年 4 月 15 日,发改委等 24部委联合发布的《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也将体育健身列入“十大扩消费行动”。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2020 年将达到 4.35 亿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健身氛围的不断培育,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国家对体育健身行业的发展已经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健身服务业在我国也即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
二、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的健身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健身的普及,我国城镇居民的健身意识逐步有所提高。然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健身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未来我国的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将呈现以下特点:
1、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健身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只有少部分参与体育竞赛的人群才有健身方面的需求,而当时主要目的为塑造健美体形,运动项目以高强度、大运动量、时间短的运动项目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识的增强,针对普通民众的健身会所开始出现,一部分中高收入人群开始走入健身会所,通过体育运动获得健康的身体,如参加有氧、无氧等器械锻炼、集体运动课程、单项体育运动等。近几年来,伴随城市生活压力日渐增大,在越来越多中低收入人群开始走入健身会所参与健身运动的同时,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在健身运动的需求之外,还产生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这种健康生活方式除了保持科学的运动之外,还包括日常的皮肤保养、健康的饮食、积极的心态和充实的社交生活等。受目前城市中高收入人群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影响,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业健身会所开始逐步增加健康讲座、美容、大型会员活动、会所内餐饮服务等延伸业务,在健身业务之外为客户提供有助于其身心放松的服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由于服务范围更广,收费项目更多,提供综合服务的健身休闲会所相比提供单一健身服务的健身会所的盈利能力更强。因此,我国也将逐渐呈现出跨业态的综合性健身会所。
2、社区健身会所的发展加速
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已成为政府改善民生、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举措。从中国城市发展来看,大部分市民越来越集中在社区中生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普及,社区业主们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健康状况,现在社区是否拥有健身会所,已经成为衡量社区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档社区已经成为大型健身会所运营商的重要选址目标,未来社区健身会所也将逐渐涌现。
3、私教服务的发展日趋加快
随着人们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对私教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私教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11年至 2015年,国内 63 个城市(覆盖除台湾以外的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所有的省会城市)中私教(不含普通教练)人数保持了 40%以上的较高的增长趋势;随着健身需求的增加,健身俱乐部数目逐渐增多,私教人数也在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